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因此,养生对于强身、防病、益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
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正盛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精辟论述。
1. 顺应自然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即言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从养生的角度而言,人体自身虽具有适应能力,但人们要了解和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主动地采取养生措施以适应其变化,这样才能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保持健康,增强正气,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里的从其根即是遵循四时变化规律。中医学倡导的顺应自然的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等,均是这方面的较好体现。
2.养性调神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所以,调神,或曰养性,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言心的生理特征是喜宁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就不会生病。传统气功中的炼意调神内容,即含此原理。除此之外,通过养性调神,还可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摄能力,起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功用。
要做好养性调神,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3.护肾保精
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男女间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所需,对身体是无害的。若性生活得不到满足,每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但性生活要消耗肾精肾气,而肾精肾气,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性生活过度,必致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故中医学将房劳过度看作是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护肾保精之法除房室有节外,尚有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4.体魄锻炼
古人养生,注重“形神合一”、“形动神静”。“形动”,即加强形体的锻炼。《吕氏春秋·达郁》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例,阐释了“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道理。中医学将此理引入养生保健之中,认为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并可藉形动以济神静,从而使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同时也能预防疾病。传统的健身术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偏于健身的武术等,即具此特色。
形体锻炼的要点有三:一是运动量要适度,要因人而宜,做到“形劳而不倦”;二是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三是要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5.调摄饮食
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
(1)注意饮食宜忌:注意饮食宜忌,一是提倡饮食的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二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防止得肠胃疾病、寄生虫病或食物中毒。三是克服饮食偏嗜,如五味要搭配适合,不可偏嗜某味,以防某脏之精气偏盛;食物与药性一样,也有寒温之分,故食性*好是寒温适宜,或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之人,宜食寒凉而忌温热之品,体质偏寒之人则反之;又各种食物含不同的养分,故要调配适宜,不可偏食。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此外,从预防的角度看,某些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的“发物”亦不宜食。
(2)药膳保健: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食物与中药,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而成的膳食。这种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药膳常用的中药如人参、枸杞子、黄芪、黄精、何首乌、桑椹子、莲子、百合、薏米、芡实、菊花等,药性多平和,所以可以长期服用,适应面较广。正确的食用方法还应做到因时制宜,药食结合,辨证施膳等。药膳兼有药、食二者之长,这是中医养生颇具特色的一种方法。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药物调养是长期服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平调体内阴阳,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益寿的目的。其对象多为体质偏差较大或体弱多病者,前者则应根据患者的阴阳气血的偏颇而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后者则以补益脾胃、肝肾为主。药物调养,往往长期服食才能见效。
推拿,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有三:一是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二是调整体内生物信息,三是改变系统功能。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即通过针刺手法或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及艾绒的药性对穴位的特异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及调节机能,而使人身气血阴阳得到调整而恢复平衡,从而发挥其治疗保健及防病效能。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养生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之外,还要注意避免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其中包括顺应四时,防六淫之邪的侵害,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等;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注意环境,防止外伤与虫兽伤;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等。
2.药物预防
事先服食某些药物,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袭,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在预防疠气的流行方面尤有意义。对此,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素问·刺法论(遗篇)》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16世纪**了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开人工免疫之先河,为后世的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在中医预防理论的指导下,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用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用茵陈、贯众预防肝炎等,都是用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一)早期诊治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发展变化。早期诊治,其原因就在于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变较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诊治越早,疗效越好,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愈趋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了。
早期诊治的时机在于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防止传变,是指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1.阻截病传途径
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如伤寒病的六经传变,病初多在肌表的太阳经,病变发展则易往他经传变,因此,太阳病阶段就是伤寒病早期诊治的关键,在此阶段的正确有效的治疗,是防止伤寒病病势发展的*好措施;又如温病多始于卫分证,因此卫分证阶段就是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据此可知,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早期诊治,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
2.先安未受邪之地
先安未受邪之地,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如脏腑有病,可由病变性质差异,而有及子、犯母、乘、侮等传变。因此,根据不同病变的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当可控制其病理传变。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上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常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确可收到良效。又如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将耗及肾阴,清代医家叶天士据此传变规律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损。这些都是既病防变原则的有效应用。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