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防治原则:治 则——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六十五
作者:admin 日期:2016-08-08 22:56:52 点击:768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法与治则有别,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病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治疗方法却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各具体病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熄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

    治则与治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如从邪正关系来探讨疾病,则不外乎邪正盛衰,因而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虚证而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及相应的治疗手段就是扶正这一治则的具体体现;而在不同的实证中,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及采取的相应的治疗手段就是祛邪这一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则与治法的运用,体现出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由于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从属于一定的治则。因此,治疗上就可执简驭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因其涵盖了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这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着重病因的辨析;对内伤性疾病,则注重病机的辨析。如头痛病,既有因感受六淫邪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暑湿等所致者,又有因机体自身代谢失调而产生气虚、血虚、瘀血、痰浊、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而发者。外感性头痛,辨清了病因,则能确立证候而施治,如风寒者以辛温散之,风热者以辛凉解之,风湿者用辛燥之品,风燥者宜辛润之药,暑湿者当芳香化湿。内伤性头痛,一般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因而必须辨明病机,据病机确立证候,然后论治:属气虚者当补气,血虚者当补血,瘀血者当活血,痰浊者宜化痰,肝阳上亢者当平肝潜阳,肝火上炎者宜清肝泻火。

    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在本质一定有着某种联系,但“本”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幽而难明,有的似假幻真,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即病因病机,就显得十分重要。治本的目的是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决,其表现在外的症状、体征也会随之而消解。

    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是治病求本,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



本文地址:/list_9/119.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