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病机:疾 病 传 变——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六十三
作者:admin 日期:2016-08-08 22:55:02 点击:797


疾病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患者体质强弱的差异,外在环境条件的不一,以及医护措施的得当与否,都能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趋向,使疾病的过程表现得复杂多变,即所谓传变。

    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从本质上讲,即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上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病理改变的复杂联系和变化。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疾病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的传移,二是病性的变化。

    (一)病位传变

    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之间、内脏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气血津液循环贯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这就是病位的传变。常见的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而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传变又各有特点。

    《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这是指外感邪气由表入里,病位由表传里的传变过程。《素问·气厥论》说:“肾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胃移热于肝”等等,则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例子。一般地说,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或向相反方向传变。所以说,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内伤病起于脏腑,发展变化过程是由有病脏器波及影响其他脏器,所以内伤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内脏间的传变。但这也是相对的,如外感病由表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病亦多有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表里、浅深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便能把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表里出入

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指的病变部位并不是固定的。以整体而言,则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内属里。如以皮毛与经络相对而言,则皮毛属表,经络属里;以三阴三阳经而言,则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则腑为表,脏为里。一般来说,邪气旺盛,正气损耗,正气抗御邪气无力,不能阻断病情之发展,则病可由表内传入里。反之,若正气来复而旺盛,邪气见衰,则在内之病可由里出表。故病在表则多浅而轻,病在里则多深而重。因此,表里是区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纲领。病在表,多见皮毛、肌腠、经络的病理变化和相应临床表现;病在里,多见脏腑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由于疾病表里的传变,意味着病邪的表里出入变化,故疾病的表里传变,亦称邪之表里出入。

    (1)表病入里:亦即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病理传变过程。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多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正气不能制止病邪的致病作用,病邪得以向里发展,或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等因素,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入里而成。如外感风寒证,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寒邪在表病变。若在表的风寒之邪不解,可由肌表而内传入里,影响肺、胃功能,发展为高热、口渴、喘咳、便秘等症,此即由表寒证转化成了里热病变。

    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多按规律而依次相传。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因此,在临床上应观察分析证候变化来判定其病邪入里的相对浅深层次,而不能拘泥于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以上为一般的由表入里传变形式。若正气抗邪无力,病邪长驱直入,则可表现为直中的传变形式。如寒邪袭表,卫表不固,亦可从表直接深入脏腑,伤及脾胃,而见腹部冷痛、便泻清稀等症,而无明显先有表证后有里证的过程,称为寒邪直中太阴。可以看出,病邪依次内传,转化入里,多由于正气渐损,正不胜邪所致。而病邪直中入里,多由于邪气过盛,暴伤正气,正不敌邪而成,或为内外病邪相引所致。导致表邪入里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正邪之间的消长盛衰,并与治疗、护理是否恰当相关。

   (2)里病出表: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层次,而后由于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如温热病变,内热炽盛,见高热、烦渴、胸闷、咳逆等症,继则汗出而热邪外解,脉静身凉,症状缓解,或热病疹透发于外,以及伤寒三阴病变转化为三阳病变等,均属里病出表之病理过程。

    在里的病邪之所以能够出表,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抗病和驱邪能力,若正能胜邪,驱邪外出,则病由里出表,反之则正气内溃,病邪继续内陷深入,则里病难有外达之可能。所以里病出表,多反映邪有出路,病势亦有好转或向愈之机,故其病机发展为顺。反之,病邪内陷,正气日衰,病势恶化,则病机发展为逆。对于里病出表病理层次的判断,亦应根据临床表现而定。

    人体表里是相对的,而且是多层次的。所以,病变在表里出入的传变中,可以有介于表里之间的阶段,即半表半里。伤寒的少阳病机,温病的邪伏募原病机,都称之为半表半里,皆出现介于表与里之间的见证,其发展趋势既可达表也可入里,此为其特点。

2.外感病传变

一般而论,外感病发于表,发展变化过程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的传变。故外感病基本是表里传变,但内传入里后,亦见脏腑间的传变。不同的外感病,其病位传变的形式又有所区别,主要有六经传变、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六经传变:六经指三阴、三阳,实即十二经脉。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相对转移。东汉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在《内经》所论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传变”理论。六经传变,实际上是对伤寒热病六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的概括。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把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也成为病邪传播转移的通路和病理变化反应的部位。特别是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核心部分,也成为外感病传变的重要途径。

    六经由表入里传变的基本形式是由阳入阴,即先太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厥阴的六个层次,说明阳气由盛而衰,疾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反之,由阴出阳,则说明正气由衰而盛,疾病由重到轻的好转过程。若正气不支,邪气亢盛,也可不经阳经而直接侵犯阴经,称为直中三阴,其中以直中少阴为多。六经的具体传变形式尚有阴阳经传变、表里经传变、手足经传变等。另外,由于经脉与脏腑有属络关系,所以六经病变实际上与相应的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2)三焦传变:三焦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移变化。此三焦是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也是诸气与水液上下运行的通路,因而也可作为病位转移的途径。温病的三焦传变,是对温热病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的阐释,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三焦传变是温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病邪深入,则从上焦传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肾。这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一般发展过程,故称之为顺传。如果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病情发展恶化,超越了一般传变规律,故称为逆传。即如吴瑭所说:“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条辨·卷二》)。疾病之所以顺传和逆传,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和病邪的性质。若疾病好转向愈,则可由下焦向上焦传变。

    (3)卫气营血传变:卫气营血传变,是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

    卫气营血传变,一般从卫分开始,发展传为气分,再入营分,而血分。反映病邪由浅入深,病势由轻而重的发展过程,称为“顺传”。若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或血分,称为“逆传”,反映了传变过程渐进与暴发之不同。

    此外,卫气营血传变,还有初起即不见卫分阶段,而径入气分、营分者;亦有卫分证未罢,又兼见气分证而致“卫气同病”者;或气分证尚存,同时出现营分、血分证而成“气营两燔”、“气血两燔”者;更有严重者为邪热充斥表里,遍及内外,出现卫气营血同时累及的局面。总之,卫气营血病位传变,由于正邪斗争的不同结果,可有多种传变次序。一般由卫分、气分传至营血,病情多由轻变重、由浅入深,病势则趋向恶化;而病变由营血传出气卫,病情由重变轻、由深出浅,病势则趋于好转或向愈。

    六经、三焦及卫气营血传变虽有不同,但也有内在联系。如太阳与上焦和卫分证,阳明与气分和中焦证等,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反映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有其共性。

    从上可知,外感病的传变形式,除与正气密切相关外,与病邪的性质种类关系亦大。伤寒多六经传变;温病多卫气营血、三焦传变;而疠气为病,则病邪的性质和种类对传变的影响更大,即不同的疠气,可能有其各自特殊的传变规律。

3.内伤病传变

内伤病是内脏遭到某些病因损伤所导致的一类疾病。因此,内伤病的基本病位在脏腑。

    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则可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的相互影响,以及位置相邻,而在脏腑之间发生传变。所以,内伤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脏腑传变。另外,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故内伤病也可在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传变。

    (1)脏与脏传变:即指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这是内伤病*主要的病位传变形式。

    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在精气血津液的生化、贮藏、运行、输布等方面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某一脏的病变,常常影响到他脏而发生传变。例如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之间,其病变都可以相互影响。心与肺同居上焦胸中,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所以,疾病在心与肺的两脏之间的传变,主要是心血与肺气病变的相互影响。临床上,心运血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司,而见咳喘不得平卧。肺病日久,吸清呼浊功能异常,气病及血,可致肺气胀满,心血瘀阻,发生心悸、胸闷、口唇爪甲青紫等症。另外,心与脾之间,主要是心血、心神与脾气运化病变的相互影响;心与肝之间,主要是心血与肝血、心神与肝失疏泄情志病变的相互影响;心与肾之间,主要是心肾阴阳不交与精血亏损病变的相互影响。于此可知,由于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联系各不相同,所以其病理传变情况也各不一样。

    (2)脏与腑传变:是指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或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其具体传变形式则是按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而传。如《素问·咳论》说:“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这是由于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等表里相合脏腑之间,有经脉直接属络,从而使病气得以相互移易。如肺与大肠表里相合,脏腑气化相通,大肠得肺肃降之气而后传导排便。若肺气壅滞于上,肃降失职,则可致大肠腑气不通而发生便秘;而大肠实热,积滞不通,亦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从而发生气逆喘咳。故肺病可传至大肠,大肠病又可累及于肺。他如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循经上熏于心;脾运失职,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食滞于胃,导致脾失健运等等,均为脏腑表里相传的疾病传变。

    应当指出,脏腑表里相合关系的传变,并不是脏与腑之间病位传变的**形式,如肝气横逆犯胃;寒凝肝脉导致小肠气滞等,虽是由脏传腑,但不属于表里相合传变。

    (3)腑与腑传变:即是指病变部位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六腑生理功能各有不同,但都参与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以及水液的输送与排泄,并始终维持着虚实更替的动态变化。若其中某一腑发生病变,则势必影响及另一腑,导致其功能失常。如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下游闭塞,则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状;若胃中湿热蕴结,熏蒸于胆,则又可引起“胆热液泄”,而出现口苦、黄疸等症。可以看出,任何一腑的气滞或气逆,均可破坏六腑整体“实而不能满”、“通而不宜滞”的生理特性,从而使病变部位在六腑中发生相应的传变。

    (4)形脏内外传变:包括病邪通过形体而内传相关之脏腑,及脏腑病变影响形体。

    外感病邪侵袭肌表形体,由经脉传至脏腑,是内伤病发作、加重的重要原因,有关内容已在表里传变和外感病传变中论及。如《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说明了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内合于肺。至于其内合于肺的机理,则是“外内合邪”。因已有过食寒凉生冷饮食,损伤脾胃阳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相当于胃的中脘部),胃寒阳衰,可通过经脉影响于肺,而致肺阳不足,宣发失职,若再有风寒之邪外袭,则因肺阳虚衰,卫外功能减退,因而客肺而发生咳嗽、喘促等病变。

    某些形体组织的病变,久则可按五脏所合关系,从病变组织传入于本脏,而发展为内伤病证。如《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反之,病变可由脏腑传至经脉,亦可反映于体表。如《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说明心肺有病亦会通过其所属经脉,并在其循行的形体肌表部位反映出来,而出现胸痛、两臂内痛等症。临床上,五脏病变通过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影响及五体和官窍,亦是常见现象。

    (二)病性转化

    疾病过程中,不但有病位的传移,也有病证性质的转化,主要包括寒热的转化与虚实的转化。

1.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寒与热是机体阴阳失调所导致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病机的寒热属性,既可由邪气亢盛引起的阴阳偏盛所致,也可因机体的阴虚、阳虚而变化,即所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因此,寒热的转化,实际是由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所致,也必然要涉及到虚实的转化,出现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机转化。

    (1)由寒化热:是指病证的性质本来属寒,继而又转变成热性的病理过程。

    寒证有实寒证与虚寒证,而热证亦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临床所见,由寒化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寒证转为实热证,以寒邪化热入里为常见。如太阳表寒证,疾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以后继则出现阳明里热证,而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数。另外,阴邪内聚,也可从热而化,转化为实热证。如哮喘病开始不发热,咳嗽,痰稀而白;继则转见发热,咳嗽,胸痛,痰黄而黏稠,即表示病性已由寒而化热。二是虚寒证转化为虚热证。这是基于“阳损及阴”的道理,在阴阳互损病机中已有论及。

    至于实寒证转化为虚热证,因为寒邪难以直接伤阴,则少有直接转化者。但若实寒证化热,日久亦可伤阴而转化为虚热证。虚寒证转化为实热证,亦有所见,可因重感于邪、邪郁化热、过用辛热药物等因素所致。

(2)由热转寒:是指病证的性质本来属热,继而转变成为寒性的病理过程。

由热转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一般因伤阳所致。如外感高热患者,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脱;或因吐泻过度,阳随津脱,病机就由实热转为虚寒的亡阳危证,出现冷汗淋漓、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细微欲绝等症。又如内伤便血病人,初起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若日久不愈,血去正伤,阳气虚衰,继则转见血色紫暗或色淡,脘腹隐痛,痛时喜按喜温,并见畏寒肢冷,大便清薄,则表明其病性已由热而转寒。二是实热证转化为实寒证。比如风湿热邪痹阻肢体关节的热痹证,或因治疗用药,或素体阳虚,可热去而从寒化为风寒湿邪痹阻的寒痹证。三是虚热证转化为虚寒证,机理为“阴损及阳”,见阴阳互损病机。

    至于虚热证转化为实寒证,则较为少见。如果虚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因阴邪内聚,或感受寒邪,亦可发展为实寒证。

    总之,寒热的转化伴随着阴阳的消长和转化,以及邪正盛衰的变化。各种转化形式皆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多寡主次差别。至于转化的机理,亦是多种多样,其中病邪的“从化”有重要作用。所谓“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不同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反映。

    综上所述,寒热病性转化的一般规律可概括为: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则易寒化、湿化。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而化热、化燥;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而化寒、化湿。误治伤阳,则从寒化;误治伤阴,则从热化。但是,上述病性转化之发生,有突变,亦有渐变。一般来说,外感病的病性转化较为迅速,内伤杂病的病性转化则一般较为缓慢。

2.虚实转化

虚实,决定于邪正的盛衰。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主次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因虚而致实。

    (1)由实转虚: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继而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

    由实转虚的机理,主要在于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正气耗损所致。此外,因失治、误治等原因,致使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然正气已伤,则亦可由实转虚。如外感暑热病邪,可因迫津外泄而大汗,气随津泄而脱失,病从暑热内盛证较快地转为实热兼阴虚证,进而发展为阴虚证,再为亡阴证,出现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汗出肢温、口渴喜饮、脉细而数等症,若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发凉、脉微欲绝,则为亡阳证。又如,肝火上炎证的眩晕,日久则火盛伤阴而发展为肝肾阴虚的病变。

    (2)因虚致实:指病证本来是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变为邪气盛较突出的病变过程。

    因虚致实的机理,多由于脏腑机能减退,气化不行,以致全身气血津液等代谢障碍,从而产生气滞、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变化;或因正虚病证,复感外邪,邪盛则实。如心肾阳气亏虚的心悸气喘,可因病情突然变化而发生水饮泛溢,上凌心肺,肺气闭塞,出现怔忡不宁、端坐喘息、胸中憋闷欲死的危急证候。又如肺肾两虚的哮证,肺卫不固,复感风寒,哮喘复发,而见寒邪束表、痰涎壅肺的实证。因虚致实的转变,正虚方面仍然存在,只不过实性病机占突出地位而已。

    从上可知,无论外感或内伤病证,虚实的转化都有突变和渐变的形式,而以渐变为多,相对而论,外感病的虚实转化较快。在虚实的转化过程中,更多的情况是虚实皆有的虚实错杂证。另外,由实转虚、因虚致实,二者互为转化,因果往复,正气日衰,邪气益盛,形成恶性循环,是许多慢性病证迁延发展乃至发生危重证候,以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在决定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各种因素中,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疾病传变与否,而且决定着传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正盛邪衰,则传变缓慢或不发生传变,易于趋向痊愈;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而病情趋向恶化;正邪俱盛,则临床表现多剧烈,但病情恶化趋势较小;正邪俱衰,则传变缓慢,或病情处于稽留缠绵状态等。因此,影响传变的因素不外正邪两个方面。其中决定正气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体质和精神状态,而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则影响正邪两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体质因素

    体质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如素体盛者,一般不易感受病邪,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但传变较少,病程亦较短暂;素体虚者,则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势较缓,病程缠绵而多传变。二是在邪正相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一般而论,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例如,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从阳而化热,形成“湿热”;若阴寒之体得之,则湿从阴而寒化,成为“寒湿”。导致病邪从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的体质差别,因机体对病邪的反应性各不相同,其病理从化亦不一致。如清·章楠《医门棒喝·叶氏温热论》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二)病邪因素

    病邪是影响疾病传变的重要因素,在传变的迟速以及病位、病性的传变方面都受到邪气的影响。

    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淫病邪,一般阳邪传变较快,特别是火(热)邪、风邪、暑邪;阴邪传变较慢,特别是湿邪黏滞而较少传变。疠气则传变急速。湿、痰、水饮及瘀血内生,传变一般迟于外邪。另外,邪盛则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缓慢。

    各种不同的病邪,其伤人的途径不同,病位传变的路径亦有较大的差异。外感病因以表里传变为主,伤寒多六经传变,而温病多卫气营血、三焦传变。内伤病因主要是脏腑传变,亦可表里相及。疠气致病力强,则各有相对特殊的传变途径。外伤对疾病的传变也有重要影响。

    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定,但病性的变化与病邪的属性亦有一定联系。如燥为阳邪,较易从热而化;湿为阴邪,较易从寒而化。

    (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和时令气候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并共同作用于人体及病邪双方,而对疾病的传变发生影响。

    一般来说,地域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不同地理环境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的差异,同时亦影响疾病的传变。比如,居处高燥地域的人群,感邪后较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而居处卑湿之地者,病变较易化湿,伤气伤阳。

    时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颇大,其中包括对疾病传变的影响。比如,在冬春寒冷季节,寒哮一证,容易出现外寒入里引动内饮而发病,发生表里的传变;而阳盛之躯,则可因寒邪外束腠理,阳气不得发越而暴亢,乃至化火生风,发生厥仆之变,此又属脏腑经络的传变。

    (四)生活因素

    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是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概而言之,良好的心情,合理的饮食,劳逸得当使疾病趋向好转康复。相反,恶劣的心境,饮食不当以及劳逸失度则使疾病发展生变。分而言之,情志因素对七情内伤所致疾病的影响*大,并通过干扰气机,影响气血阴阳而对疾病传变发生作用。如狂证患者,可因情志刺激,导致气郁化火,挟痰上蒙心窍,使病情加重或引起复发;肾气本亏的病人,可因惊恐重伤精气而发生阳痿等病变。饮食对脾胃、胆、大小肠病证传变的关系尤为密切,且通过对水谷运化、气血生化的影响而对疾病传变发生作用。如胃痛患者,可因饮食不节而损伤血络,发生便血或吐血之变;某些痹证病人,则可因饮食不当而湿热下注,引发踝膝等关节灼热肿痛。临床上,过劳耗伤人体正气而影响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传变甚为常见,而过逸则气虚运行不畅、气化衰弱而影响疾病传变。

    此外,正确的治疗、护理,则可及时阻断、中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或使疾病转危为安,以至痊愈。反之,若用药不当,或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则可损伤人体正气,并助长邪气,以至变证迭起,坏证丛生,甚至预后不良。



本文地址:/list_9/117.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