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书籍

五行——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二
作者:admin 日期:2016-06-05 11:21:52 点击:767

五行概述

blob.png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为“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为“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为“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为“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为“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五行与气、阴阳的关系

  1.五行与气:气与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范畴。气范畴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五行范畴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气与五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和多的辩证统一,万物本原于一气,一气分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2.五行与阴阳: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如木有阴木、阳木。其他亦是如此。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2.五行相克,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克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制化”。如金可以克木,但木可以通过生火,使火来克金,以此来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其他依此类推。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存在的正常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在生克过程中,时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太过或不及,从而引起再一次制化调节,随之出现新的协调平衡,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以木克土为例,太过者如“木亢乘土”;不及者如“木乘土虚”。

2.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五行的制化规律是“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徵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

五行之间的制化调节,具体地说,则是: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往复循环。也就是说,五行之中只要有一行过于亢盛,必然接着有另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的新的协调和稳定。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受着整体调节,而其本身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五行的这种反馈调节模式,表达了五行系统在运动中维持着整体稳定协调的机制。一旦这一自我调节和控制机制失常,则出现亢害或不及的变化,在自然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疾病状态。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本文地址:/list_8/39.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