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病机概述——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五十七
作者:admin 日期:2016-08-08 21:51:30 点击:774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病机理论肇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而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的基础,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东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部分在《内经》外感热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精辟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金匮要略》部分则在《内经》脏腑和六气病机理论的基础上,对脏腑、气血、痰饮等病机有所发展,并首次对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早而较完备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归纳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首次对儿科病机进行全面阐述。金元四大家对病机理论各有建树,如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对“六郁”病机的阐发等,都各树一帜。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用来阐明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是对病机学的重大发展。晚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唐宗海著《血证论》,并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历代医家,特别是临床家,对病机学大多有所贡献。

    近几十年来,中医病机学得到较大发展。一是病机理论的丰富,如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新观点的涌现,同时病机学也日益趋向系统化。二是利用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病机理论,如对阴虚、阳虚本质的研究;瘀血病机的研究;五脏病机,特别是对肾虚、脾虚本质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病机学中发病机理部分已在发病章涉及,本章主要讨论病变机理中的基本病机和疾病传变机理。病变机理是阐明疾病发生后病理变化的本质,而疾病传变机理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这一过程的演变规律和本质,前者重点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而后者重点在研究这些不同阶段病理变化的联系规律,两者是不能割裂的。

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对病机的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病机理论。

**层次为基本病机。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必然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这就是**层次的病机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二层次,是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第三层次,是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等。第四层次,是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第五层次,是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健忘的病机等等。



本文地址:/list_9/111.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