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正经)的另一类经脉。它们的分布不似十二经脉那样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亦无经别、经筋和皮部,故称之为“奇经”。
奇经八脉的名称,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手足、阴阳、脏腑的共同规律,而是各具涵义,其名称多反映了各自的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等处,所以明代张介宾称其为“一源而三歧”。
督脉从会阴向后再向上,分布于腰、背正中线。任脉从会阴向前再向上,分布于腹、胸正中线。督、任二脉不仅是同一起点,而且在口唇部位相连接,形成二脉之间的紧密联系。
冲脉从会阴向前再向上,挟脐而行,直冲而上,主要分布于腹、胸。
带脉横围于腰腹,绕身一周,状如束带。
跷脉与维脉均分阴阳,并且左右对称。阴跷脉起于内踝下,左右各一,向上主要分布于腿的内侧与腹、胸部;阳跷脉起于外踝下,左右各一,向上主要分布于腿的外侧以及腹、胸侧面与肩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左右各一,向上主要分布于大腿内侧及腹、胸部;阳维脉起于外踝下,左右各一,向上主要分布于腿的外侧及腰背和头的侧面。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部位
除任督二脉有独立的腧穴,单独讲述外,其余略述如下:
一、冲脉
(一)、经脉循行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于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二)主要病候
腹部气逆而拘急。
(三)交会腧穴
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二、带脉
(一)经脉循行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二)主要病候
腹满,腰部觉冷如坐于水中。
(三)交会腧穴
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三、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二)主要病候
心痛,忧郁。
(三)交会腧穴
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四、阳维脉
(一)经脉循行
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二)主要病候
恶寒发热,腰痛。
(三)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五、阳蹻脉
(一)经脉循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頄,属目内眦太阳经。
(二)主要病候
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三)交会腧穴
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
(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六、阴蹻脉
(一)经脉循行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二)主要病候
多眠,癃闭。
(三)交会腧穴
照海、交信(足少阴经),睛明(足太阳经)。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