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的代谢,是津液不断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恒定的基本条件。
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由多个脏腑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诸如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转输,肾与膀胱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调,以及肝的疏泄功能都参与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其核心是气对津液的作用。因此,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调节着全身的津液代谢。
因此,如果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五志化火等耗伤津液。二是丢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均可损失大量津液。三是生成不足,如体虚久病,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见津液生成不足。另外,慢性疾病耗伤津液,亦致津液亏耗。
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毛、孔窍、肌肉,并充盈血脉,以滋润作用为主。所以,从一定意义而言,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临床上,伤津常见于吐、泻之后。如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伤中而致呕吐、泄泻或吐泻交作,损失大量津液者,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严重者,因血中津少而失其滑润流动之性,气随津泄而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而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的危象。另外,炎夏、高热、多汗也易伤津,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气候干燥季节,常见口、鼻、皮肤干燥等均属于伤津为主的临床表现。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于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含有大量精微物质,以濡养作用为主。如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所见到的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唇裂、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则属于脱液的临床表现。必须指出,津和液本为一体,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虽有区别亦有联系。一般而论,伤津主要是丢失水分,伤津未必脱液;脱液不但丧失水分,更损失精微营养物质,故脱液必兼津伤。从病情轻重而论,脱液重于伤津,可以说津伤乃液脱之渐;液脱乃津伤之甚。津易伤亦易补充,而液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但津伤可暴急发生而突然陷于气随津泄,甚至气脱的重危证候,则又非脱液可比。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虽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可致水湿内生,酿痰成饮。引起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津液的环流,而且影响津液的排泄,凡此均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饮水湿之患。上述多种成因中,以脾气的运化功能障碍具有特殊意义。因脾主运化,不仅对津液的输布起重要作用,而且在津液的生成方面具主导作用。脾失健运不但使津液的输布障碍,而且水液不归正化,变生痰湿为患。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体内,外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有赖肺气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有赖肾气的蒸化功能。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贮留,发为水肿,但肾气的蒸化作用失常则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肾阳肾阴为五脏阴阳之本,能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的输布和排泄水液功能,而且水液主要是通过尿液而排泄的。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1.湿浊困阻
多由脾虚运化功能减退,津液不能转输布散,聚为湿浊。湿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中焦气机,而见胸闷、脘痞、呕恶、腹胀、便溏、苔腻等症。
2.痰饮凝聚
多因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停而为饮,饮凝成痰。痰随气的升降,无处不到,病及脏腑经络,滞留于机体的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的病理变化和多变的临床表现。饮停之部位比较局限,如停于胸胁的“悬饮”,饮留于肺的“支饮”等等。
3.水液贮留
多由肺、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不行津,津不化气,津液代谢障碍,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正如《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
上述湿、痰、饮、水,皆为津液停聚所生,以状态而论,湿为弥漫状态,水*为稀薄,痰较稠厚,饮则介于两者之间。另外,在发病机理,停聚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各有特点。但四者又难绝然划分,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故有痰湿、水饮、痰饮并称者。
此外,肾与膀胱的蒸化不行,尿液亦可停于膀胱而难于排出;肺卫气机不利,腠理闭塞,玄府不通,汗不外泄,表现为少汗或无汗,又属于津液排泄障碍的特殊病理变化。于此可见津液代谢病机的复杂性。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如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津液与血液相互化生,津液的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而血液的充沛和畅行,也是津液充盛和流行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1.水停气阻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因水湿痰饮皆有形之邪,易阻碍气的运行,其临床表现因水液停蓄的部位不同而异。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气血阻滞,故除见浮肿外,尚可见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2.气随津脱
气随津脱,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皆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津枯血燥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均会导致津枯血燥,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舌红少津等临床表现。
4.津亏血瘀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津液大量亏耗,则血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床表现,除见原有津液不足的表现外,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癍疹显露等症。《读医随笔·卷三》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机理。
5.血瘀水停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血中有津,脉外之津液可从孙络渗入血中,血瘀则津液环流不利;另外,血瘀必致气滞,也导致津停为水,故血瘀常伴水停。如心阳亏虚,运血无力,血脉瘀阻,除见心悸、气喘、口唇爪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甚则胁下痞块等症外,亦见下肢、面目浮肿,即属此候。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