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病机:阴阳失调——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五十九
作者:admin 日期:2016-08-08 22:51:22 点击:803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临床上既用以阐释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的寒热虚实或真假的病证,也可用以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的精血津液与气之间的互损性病证。从更广的意义上讲,由于阴阳概念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及气机升降出入等的相互关系,因而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营卫及气机升降、表里出入之间的关系失调都另有专述,故此处只以阴阳失调的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阐释寒热虚实、寒热真假病证及具有寒热表现的危重病证。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虚实性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性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是联合应用、互为羽翼的。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邪侵入人体,正气奋起抵抗,形成邪正相搏。邪气可分为阴邪和阳邪,正气也可分为阴气与阳气。阳邪侵入人体,机体阴气与之相搏,邪胜则病成,形成阳偏胜,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不胜其阳”;阴邪侵入人体,机体阳气与之抗争,邪胜则病成,可形成阴偏胜,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阳不胜其阴”。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邪”自内生,亦可分阴阳两类,如内寒内湿属阴而内火内热属阳,从而表现为阴偏胜或阳偏胜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

    阴阳是相互制约的,一方偏胜必然制约另一方而使之虚衰。阳偏胜伤阴可引起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的病变;阴偏胜伤阳可导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的病变。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指出了阳偏胜或阴偏胜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总之,邪从外来则多因感受阳邪;“邪”自内生,则多与气机郁结化火有关。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阳热亢盛则对阴气的制约太过,所以说“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耗伤阴气。阳盛之初,对阴气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病情发展,阳热亢盛且明显耗伤机体阴气,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若阴气大伤,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胜

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机体阳气难以与之抗争而致阴气的病理性亢盛。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如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即是阴气偏胜的具体表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冷),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阴气亢盛则过度制约阳气,所以说“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损伤阳气而致阳虚。由于阴寒内盛多伤阳气,故在阴偏胜时,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形成实寒兼阳虚证,若阳气伤甚,病可由实转虚,发展为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机体的正气,依据其不同功能,可分为阴阳二气。生理情况下,阴阳二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气或阳气的某一方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则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人体阳气虚衰,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由于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因而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暖全身而出现寒象,见畏寒肢冷等症。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不足,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加之温煦不足,则血液凝滞,脉络缩蜷,津液停滞而成水湿痰饮。由于兴奋作用减弱,可见精神不振,喜静萎靡症状。以上便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所以,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肺阳、肝阳、脾阳、胃阳和肾阳等,皆可出现虚衰病变,但一般以肾阳虚衰*为重要。肾阳为诸阳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气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气一般由精血津液中属阳的部分化生,尤其以精血为主要化生之源,故精血大伤,可致阳气化生无源而虚衰,阳不制阴,发为虚寒性病证。

2.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伤阴所致。

    阴偏衰时,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的症状。所谓阴虚则热,即是指阴气不足,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皆可发生亏虚的病变,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阴气一般由精血津液中属阴的部分化生,尤其以津液为主要化生之源,故阳热亢盛,必耗津液而致阴气不足,而津液大伤,又可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阴不制阳,发为虚热性病证。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如唐·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精与气、血与气、津液与气等分属阴阳,精、血、津液等属阴的有形物质与属阳的无形之气间的互损而形成的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津气两虚,以及气随血脱、气随津脱等。由于此类阴阳互损在其后的“精气血的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中有专述,此处从略。二是以气自身分阴阳,阴气亏虚日久,不能化生阳气,或阳气虚衰日久,不能化生阴气,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由于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而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

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肝阳上亢一证,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亦可进一步耗伤肝肾精血,影响肾阳化生,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衰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一证,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阳升风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如明·虞抟《医学正传》说:“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至若假寒者,火极似水,阳证似阴也……亦曰阳盛格阴也。”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的阴气壅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亡阳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地说,亡阳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因汗出过多,吐、利无度,津液过耗,阳随阴泄,阳气外脱;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

    阳气暴脱,多见大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

2.亡阴

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地说,亡阴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者。

    阴气脱失,多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阴阳失调的病机,是以阴阳的属性,阴和阳之间所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以及相互消长、转化等理论,来阐释、分析、综合机体病变的机理。因此,阴阳失调的各种病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进退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改变而变化,在阴阳的偏胜和偏衰之间,亡阴和亡阳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本文地址:/list_9/113.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