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明·吴又可《温疫论·原序》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侵人,导致多种疫疠病,又称疫病,瘟病,或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等,都属感染疠气引起的疫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般而言,由于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挟毒雾、瘴气等秽浊之邪侵犯人体,故其致病比六淫更显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因而发病过程中常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温疫论》述及某些疫病,“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足见疠气致病来势凶猛,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当处在疠气流行的地域时,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发病。疠气发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发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相似。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从而在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病证。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例如痄腮,无论男女,一般都表现为耳下腮部肿胀。说明疠气有一种特异的亲和力,某种疠气可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病,所以“众人之病相同”。
二、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和社会因素等。
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震等,均可孳生疠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霍乱等病的大流行与此类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等,均可孳生疠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可引起疫病发生,如疫毒痢、疫黄等病,即是疠气通过饮食入里而发病的。
预防措施不当:由于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触之者皆可发病。若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往往会使疫病发生或流行。故《松峰说疫》告诫说:“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若国家安定,且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疫疠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