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关于正经和奇经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 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脉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1)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并布散于皮部。这样,就使皮肤与四肢筋肉组织同内脏之间,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
(2)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目、耳、鼻、口、舌、前阴、后阴等官窍,都是经脉循行所经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多入内属络于脏腑,这样,五官九窍同内脏之间,亦可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
(3)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具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奇经八脉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途径。
2.运输气血作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流注方能实现。
3.感应传导作用:又称为“经络感传现象”。如针刺的“得气”或“气至”现象即是经络感传作用的表现。
4.调节功能活动作用: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或阴阳偏盛偏衰等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疗方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则可对各脏腑功能产生调整作用。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的生理机能失常与发病有关。
2.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3.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4.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3.经络学说还是络脉诊察(如望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的理论基础。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2.指导药物治疗。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