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书籍

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十七
作者:admin 日期:2016-07-04 21:55:08 点击:701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之化源;其浊者为糟粕(食物之残渣),下达于大肠。渗入膀胱的尿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而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饮食的消化;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三焦的气化,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所以《灵枢·本脏》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这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

为什么“六腑以通为用”呢?因为饮食物从口摄人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泻,必须不断地进行,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腑中的容物不能停滞不动,故日:“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从这一整个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不断地进行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故曰:“六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顺”。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现呕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证,而脾胃湿热,熏蒸于胆,胆汁外溢,则现口苦、黄疸等。应当指出,六腑虽然是以通为用,但亦有太过不及之异,故必须认真进行辨证分析。

  对于六腑病变的治疗,中医又有“腑病以通为补”,“六腑皆以宣通为宜”的说法。因为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了,那么六腑的功能也就恢复常态了,所以说,“腑病以通为补”。这里所谓的“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脏腑之虚,而是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以通为顺,这对腑病而言,堪称为“补”。但须指出,并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以通其滞,只有六腑传化水谷功能发生阻滞,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之串证,又当用甘寒养阴之品以滋养胃阴,借以恢复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



本文地址:/list_8/69.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豫ICP备17002559号-1